• 當前位置:首頁>旅游>正文

    麗江地區流傳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想知道關于麗江的傳說故事?

    2023-04-05 03:31:52 互聯網 未知 旅游
    云南全線純玩小包團自由行聯系微信:w8998678當地純玩小團,一日游,包車,代訂門票/酒店等服務!聯系微信:w8998678

    麗江地區流傳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麗江地區流傳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想知道關于麗江的傳說故事?

    元十三年,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所以麗江的傳說很大程度上是納西族的一些神話傳說。
    金沙江的傳說在麗江地區民間傳說中,麗江金沙江是一位聰明善良、美麗動人、追求理想的姑娘。
    麗江金沙江上游由北而南,到石鼓突轉東北向,到麗江奉科又折頭南下,復轉東去。對于這三折三曲,有一個傳說: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結伴出游,半途發生爭執,大姐、二姐固執地往南走了,麗江金沙江姑娘立志到太陽升起的東方尋找光明和愛情,到石鼓后,告別兩個姐姐,毅然轉身東去,這便是“長江第一灣”的由來。另一個傳說是:麗江金沙江姑娘隨玉龍老人去會東海王子, 老人走得快,先到麗江睡一覺,姑娘趕來,搔搔老人的腳底板,不想他不但不醒,反而把腳一伸伸到奉科,擋住了去路,她只得繞大彎子走,經歷千辛萬苦,終于到了東海。在另外一些傳說中,如《金沙江姑娘的出世》中說,麗江姑娘的父親是天神雷公,母親是馬頭山姆,懷胎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后出生,由月亮用金漿洗過,接著走向自己的前程。當她來到麗江納西族居住的地方“依古”,人們給她取名“依布”,從此她和麗江納西人結下了不解之緣。《紅石巖》中,她是要去東邊的大海找媽媽的小姑娘,即將到麗江石鼓的時候,被兇惡的石巖擋住,她一次次地猛推,石巖不讓,水淹了麗江田園和村落,她不忍心, 又一口將洪水吸干。天帝見她如此善良,派大將把石巖射開,辟下一條道路,她才依依不舍而去。有的傳說還賦予她以美麗的愛情。如《金沙女神與石鼓青年》說,天神派三個女兒劈地引河,大姐引怒江,二姐引瀾滄江,引金沙江的三妹來到麗江石鼓,與一個英俊多情的小伙子相愛,流連良久,但為了完成引江使命,又辭別情人速速東去,過三千三百三十九年后才返回,欲與愛人相聚,可是小伙子已化為石人,她傷心地一步一回頭地返回麗江米麗達吉海,這段江流便形成了無數的曲曲彎彎。
    一米陽光的故事
    來源于麗江納西族的殉情文化。在以前,納西族的戀愛是自由的,但是婚姻卻不自由,是由父母決定的,所以導致結婚對象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但是,男女雙方卻無從選擇,唯一可以選擇的便是殉情。而且納西族信仰東巴教,在這個宗教里的經典里描述了一個“玉龍第三國”,很美好的一個世界,就在玉龍雪山上,在那里,一切美好如天堂。所以,在以前,納西族男女如果不能在一起,就會相約到玉龍雪山上殉情。他們相信,殉情后可以到達玉龍第三國,在那里,可以和心愛的人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麗江龍女樹的傳說
    玉龍山下有一湖泊,叫玉湖。湖邊有棵桔樹,樹干蒼勁,枝葉婆娑,每年結出累累桔子,甜得像蜜一樣。當地人叫它“龍女樹”,并流傳著關于此樹由來的故事。龍女是納西族木氏土司的女兒。一天,她外出看見一位英俊的牧羊青年,產生了愛慕之情。她希望同牧羊人一塊生活。土司認為這是敗壞門風、大逆不道的丑事。為拆散這時情人,他派人抓來牧羊人,把他活活燒死。后來,又將堅貞不屈的龍女,囚禁在木氏王府別墅的樓閣里。悲傷欲絕的龍女日夜痛哭,淚水匯成了玉湖,最后浸塌了樓閣。第二年,湖邊長出一棵桔樹,人們都說這是龍女變的。神話傳說表達了當時納西人反抗壓迫,追求婚姻自由的強烈愿望。

    想知道關于麗江的傳說故事?

    麗江地區流傳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想知道關于麗江的傳說故事?

    元十三年,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所以麗江的傳說很大程度上是納西族的一些神話傳說。 金沙江的傳說在麗江地區民間傳說中,麗江金沙江是一位聰明善良、美麗動人、追求理想的姑娘。 麗江金沙江上游由北而南,到石鼓突轉東北向,到麗江奉科又折頭南下,復轉東去。對于這三折三曲,有一個傳說: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結伴出游,半途發生爭執,大姐、二姐固執地往南走了,麗江金沙江姑娘立志到太陽升起的東方尋找光明和愛情,到石鼓后,告別兩個姐姐,毅然轉身東去,這便是“長江第一灣”的由來。另一個傳說是:麗江金沙江姑娘隨玉龍老人去會東海王子, 老人走得快,先到麗江睡一覺,姑娘趕來,搔搔老人的腳底板,不想他不但不醒,反而把腳一伸伸到奉科,擋住了去路,她只得繞大彎子走,經歷千辛萬苦,終于到了東海。在另外一些傳說中,如《金沙江姑娘的出世》中說,麗江姑娘的父親是天神雷公,母親是馬頭山姆,懷胎九千九百九十九年后出生,由月亮用金漿洗過,接著走向自己的前程。當她來到麗江納西族居住的地方“依古”,人們給她取名“依布”,從此她和麗江納西人結下了不解之緣。《紅石巖》中,她是要去東邊的大海找媽媽的小姑娘,即將到麗江石鼓的時候,被兇惡的石巖擋住,她一次次地猛推,石巖不讓,水淹了麗江田園和村落,她不忍心, 又一口將洪水吸干。天帝見她如此善良,派大將把石巖射開,辟下一條道路,她才依依不舍而去。有的傳說還賦予她以美麗的愛情。如《金沙女神與石鼓青年》說,天神派三個女兒劈地引河,大姐引怒江,二姐引瀾滄江,引金沙江的三妹來到麗江石鼓,與一個英俊多情的小伙子相愛,流連良久,但為了完成引江使命,又辭別情人速速東去,過三千三百三十九年后才返回,欲與愛人相聚,可是小伙子已化為石人,她傷心地一步一回頭地返回麗江米麗達吉海,這段江流便形成了無數的曲曲彎彎。 一米陽光的故事 來源于麗江納西族的殉情文化。在以前,納西族的戀愛是自由的,但是婚姻卻不自由,是由父母決定的,所以導致結婚對象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但是,男女雙方卻無從選擇,唯一可以選擇的便是殉情。而且納西族信仰東巴教,在這個宗教里的經典里描述了一個“玉龍第三國”,很美好的一個世界,就在玉龍雪山上,在那里,一切美好如天堂。所以,在以前,納西族男女如果不能在一起,就會相約到玉龍雪山上殉情。他們相信,殉情后可以到達玉龍第三國,在那里,可以和心愛的人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關于麗江的傳說

    麗江地區流傳的神話傳說有哪些? 想知道關于麗江的傳說故事?

    納西女子開美久命金和朱補羽勒盤深深相愛,卻遭到男方父母的極力反對,傷心絕望的開美久命金殉情而死,朱補羽勒盤沖破重重阻撓趕來,已是陰陽兩隔。悲痛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火,抱著情人的身體投入火海,雙雙化為灰燼……
    開美久命金死后化為“風”神,她在玉龍雪山頂上營造了一個情人的天堂:沒有苦難、沒有蒼老、無比美好的玉龍第三國,專門誘惑失意的情人步她的后塵。開美久命金和朱補羽勒盤是納西傳說里最早殉情的一對戀人……
    后來,民間逐漸相傳,在麗江玉龍雪山頂上, 每到秋分的時候,上天就會撒下萬丈陽光,
    在這一天,所有被陽光照耀過的人們都會獲得美麗的愛情和美滿的生活!

    擴展資料
    麗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22種少數民族;麗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三大世界遺產。
    旅游資源豐富,有旅游風景點104處,有麗江古城、玉龍雪山、虎跳峽、老君山、束河古鎮、阿那果等知名旅游景點。
    先后被評為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十大休閑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云南省人才特區、長江經濟帶上的綠色明珠等榮譽稱號。

    麗江“一米陽光“的傳說說的是什么內容?

    風景如畫的云南麗江。“一米陽光”是當地一處自然景觀的傳說。據說,在當地壯美的玉龍雪山上有一個神秘的山洞,每年只有一米的陽光照進洞中,如果有情侶可以沐浴到這短暫而可貴的陽光,就可以得到永久的愛情”這個云南麗江美麗的愛情傳說,后來在編劇的筆下幻化成千折百回的現代愛情故事——《一米陽光》。

    麗江有哪些風俗?

    兩性風俗:
    如同父權社會,麗江壩區的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與瀘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長制有所不同,婦女承擔著比漢族婦女更沉重的家務和社會義務。
    宗教信仰:
    麗江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曾經信奉過佛教,喇嘛教,道教。在今天的麗江人們不篤信某一種宗教,即使在年老的人中也少有虔誠的信奉者。東巴教是納西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種平民宗教。
    傳統節日:
    三朵節是麗江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麗江城鄉中古樂長奏,納西人載歌載舞,還會帶著火鍋到拉市海等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以此來歡慶節日。時間:二月初八。     
    麗江,云南省轄地級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市區中心位于東經100°25,北緯26°86,總面積2.06萬平方公里,北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距昆明市527公里。
    麗江市位于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海拔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屬低緯暖溫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境內水利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為云南省重點林區、中國水電西電東送基地之一。

    請問云南麗江的東巴文字是怎樣的?

    東巴文是麗江地區納西族的文字,屬于象形表意文字類型,包括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字體。文字總數約1600個左右。
    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這種文字大約產生于公元11世紀以前,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后來發明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由于東巴掌握這種文字,故稱東巴文。
    東巴文化是指納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東巴教而得名。東巴文化是以納西族古老的宗教——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教所用經書為主要記錄方式而存在于納西民眾中的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時期,有近千年的歷史。
    納西族東巴教是一種從原始形態向文明形態過渡中的自然宗教,它篤信萬物有靈。它是在納西族的本土文化——巫文化與后來傳入麗江的藏族“苯”教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東巴教沒有寺廟和宗教組織,卻有豐富多彩的宗教儀式。納西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內涵比較豐富,包括整個納西族古代歷史文化情況。東巴文也稱納西象形文字,它脫胎于原始的圖畫文字。納西語稱“思究魯究”,可直譯為“木跡石跡”。它包含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留記在木頭石頭上的跡印”;二是“木石之痕跡”,也可引申為“見木畫木,見石畫石”,也就是以畫物像作為記載交流的工具。
    東巴文中的每一圖像符號都有它約定俗成的線條和筆法,形成有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備了表示某字、某詞的符號。目前已各有1400個符號,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因它至今仍在使用,故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用東巴象形文字書寫的經書,主要用于東巴在作道場時朗誦之用。東巴經卷帙浩繁,留存至今的東巴經書和文獻多達1500余種,共兩萬多冊,其中屬東巴經典的約有一千多部,將其分類,大致可分為:祭天、祭龍、祭神、祭祖、驅鬼、解禳消災、祭風、占卜、道場規矩、零雜經等十大類。它廣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學、神話傳說、民俗民風,被稱為古代納西族的“大百科全書”。在東巴經中,有著名的三大史詩:創世史詩《崇搬圖》、戰爭史詩《黑白爭戰》、愛情史詩《魯擺魯饒》。
    現在可以見到的最古老的記事符號,是在形成于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上發現的刻在陶器上的記事符號。原始的陶文還不能用于記錄成句的語言,只能算作文字的萌芽形態,最早成系統的文字是商代客在青銅器收那個的金文和可在龜甲獸骨收那個地用于占卜的甲骨文,東巴文字就有些類似此類文字。
    中國遠古的造字法有四大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象形字臨摹了對象的基本特征和輪廓,而略去了無關緊要的細節。文字在造字之初,它的形體和它所代表的詞義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隨著歷史的推移,字形和字意都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而今仍保留于納西民族的東巴象形文字就是至今唯一流傳下來并仍在納西民族中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卻更加生動、更加形象。
    傳說納西始祖丁巴什羅“手握金鹿送來的竹筆,沐浴著藍鳥帶來的靈感,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重美,合而為字”,這就是今天仍被廣泛用于納西族人生活中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字。它脫胎于原始的圖畫文字,納西語稱為“斯究魯究”,意為“見木畫木,見石畫石”。目前已知的有1400個符號,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它簡約、生動、粗獷、夸張,有些字初看就可以明白它所代表的大致意思。老東巴們用竹子削成的竹筆,沾著用松油和膠水制成的東巴墨,在一種用納西特有的木質纖維制成的東巴紙上,用東巴象形文字寫下洋洋幾萬卷的東巴經書,窄窄的長長的一頁頁裝訂成冊,這種鞋在紙上的經書歷經百年而不朽,墨跡不會退色,紙不會被蟲蛀,因為這種造紙的纖維是有微毒的。
    納西的老百姓講納西語,但不會寫東巴文字,因為東巴文字只有東巴才有資格學,“東巴”是納西族的“祭司”。東巴文字形態逼真,有的文字還涂上了顏色,宛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納西的先民們用它記錄了納西人對宇宙的冥想,對人來起源的解釋,對鬼神的敬畏以及納西族的神話傳說,淳樸而富有哲理,成為納西文化傳承的載體和精神家園,是人類遠古文明的靈魂寫照。
    東巴文字在納西語里自然數為“斯究魯究”,意為“木石標記”或“見木畫木,見石畫石”,所以它是一種典型的象形文字。從上面的傳說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經脫胎于原始的圖畫文字,目前已知有1400個符號。國內外權威人士普遍認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活著的象形文字,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東巴文字似乎是一種最早期的印象畫,夸張、大膽、簡約、概括、氣勢生動,像一串流暢靈動的音符。納西東巴們用竹子削成竹筆,用松煙加膠水墨在一種木質纖維上,書寫下幾萬卷卷帙浩繁的東巴經書,有的象形文字還涂上了顏色,它們記錄下納西先民對宇宙人生的冥想,對天地人神鬼的探索,對萬事萬物的起源等純樸而又不管哲理的解釋。
    東巴們都用本地土產的一種木質纖維的“紙”來書寫東巴經書,天長日久被歲月染成古銅色,窄窄的、長長的一頁一頁裝訂成冊。滿紙日月同川鳥獸魚蟲的述說。一種天之語,一種洪荒太古之美。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后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而且至今還使用著這兩種古文字,它不僅是解開人類文字產生之謎的寶貴史料,而且也是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書法和篆刻藝術的理想字體之一。東巴文被譽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麗江縣有幾個鄉鎮

    麗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總面積20600平方公里。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共有69個鄉(鎮) 44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20多萬人。

    麗江有哪幾個少數民族

    麗江少數民族主要有:納西族、傈僳族、彝族、傣族、白族、普米族、藏族。
    1、納西族
    麗江地區納西族人口有22萬人,主要聚居在麗江縣,另外全區各縣均有分布。 從三國到唐初的數百年間,納西族先民逐漸向西南遷移,并聚集于今麗江地區、迪慶州一帶的金沙江兩岸。
    納西族一般居住在壩區、河谷和半山區。壩區民間住房多系土木結構的瓦房,格局多為"三房一照壁",山區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頂。
    2、摩挲族
    摩梭人屬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東部的云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里等縣,人口約4萬余人。寧蒗境內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
    摩梭人的語言、服飾、婚姻習俗和金沙江西部的納西族有差異。摩梭習慣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壘蓋而成,當地俗稱"木楞房"。
    3、傈僳族
    麗江地區的傈傈族人口10萬余人,主要居住在全區各縣,尤其是以東部華坪花傈傈較具有特色。人口2.5萬余人。花傈傈一般居住在山地。
    4、彝族
    麗江地區現有彝族人口19萬多,其中寧蒗彝族自治縣有13萬多人,他們的祖先原是四川原山彝族地區的"古伙" 部落和" 勸涅"部落,于明清時遷入寧蒗,大都居于高寒山區,解放前實行等級嚴格的奴隸制度和家支制度。
    5、傣族
    麗江地區傣族人口有1萬余人,主要居住在永勝、華坪等縣,其中華坪縣傣族6000余人,傣族一般居住在河谷,水邊等亞熱帶地區,當地稱"擺夷"、"板夷"。
    6、白族
    麗江地區白族人口有4.4萬余人,主要聚居在麗江縣,另外全區各縣勻有分布。 麗江白族約在宋代以后,陸續由大理的鶴慶、劍川等地遷入麗江。白族多居壩子和河谷地地帶,善于耕作,木工技藝遠近聞名。
    7、普米族
    麗江地區普米族人口約1.5萬人,主要聚居在麗江、寧蒗兩縣,另外全區各縣也有分布。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多半住山腰,房屋多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


    擴展資料:
    麗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22種少數民族。
    麗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三大世界遺產。
    麗江旅游資源豐富,有旅游風景點104處,有麗江古城、玉龍雪山、虎跳峽、老君山、束河古鎮、阿那果等知名旅游景點。
    麗江先后被評為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 、中國十大休閑城市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魅力城市  、云南省人才特區 、長江經濟帶上的綠色明珠 等榮譽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麗江—百度百科

    關于瀘沽湖的神話傳說有哪些啊?

    瀘沽湖傳說:格姆女神 瀘沽湖格姆女神的神話傳說有多種,各地有異,其梗概是:從前,格姆山下的者波村,有一個美麗聰慧,勤勞靈巧的姑娘,她一天能織出幾十丈麻布。在她織布時,看到天上的彩虹、大雁、云彩,看到地上的鮮花、蝴蝶、鳥兒,都能信手織在麻布上,織出的麻布非常漂亮,整個永寧壩子的小伙子都傾慕她、追求她,但她沒有正式應允哪一個追求者,對追求者,她都贈送一條腰帶。 沒想到,天上的一個男神看中了她,有一天,用一陣狂急的旋風把姑娘卷上了天,整個永寧壩的男女老少驚叫起來,呼天震地,天神慌了,放了姑娘,可她已不能回到人間。她的身子附化在格姆山的白巖上,她的靈魂,變成女神,穿著白衣白裙,騎著白馬,右手握著支金笛,左手拿株珍珠樹,年年月月飄巡在格姆山上,護佑著永寧壩人們的健康,賜福給永寧人,使永寧人家家幸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格姆女神有她的私生活,她不僅與周圍的許多男山神有阿夏關系,而且與遠方的男山神也有交往。有一次,一個遠方的男山神來和她相會,但她正與附近一個山神幽會,遠方來的山神急忙調轉馬,馬嘶鳴三聲,格姆女神聽到馬的嘶叫聲,便立即追趕遠方男神,而遠方男神走遠了,只見山下踩出一個很大的馬蹄印,女神趕到馬蹄印邊,天已啟明,就站在馬蹄印邊動情地哭著,淚水哭滿了馬蹄印,變成現在的瀘沽湖。遠方的男神聽到哭聲,回頭一望,萬分留戀地撒了幾顆珍珠和花種在馬蹄洼的淚水里,于是變成湖中的小島。花種漂到邊上,發芽生長,蔥郁茂盛,年年開出杜鵑等數十種鮮花。參考推薦:麗江金沙戶外俱樂部

    最新文章

  • 去色色